- 相關(guān)推薦
漢代樂(lè )府中箏的運用
樂(lè )府是中國古代朝廷中的一個(gè)官署。它的主要職責是搜集民間歌謠,史稱(chēng)“采詩(shī)”。漢代樂(lè )府采詩(shī)的范圍遍及國中,當然也包括京畿之地的秦中與秦地了。班固《漢書(shū)》中有許多記載。如:
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離樂(lè )府,采詩(shī)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禮樂(lè )志》)
自孝武立樂(lè )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fēng),皆感于哀樂(lè ),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guān)風(fēng)俗,知薄厚也。(《藝文志》)
淮南劉安《淮南子》也說(shuō):
秦、楚、燕、趙之歌,異(口轉)而皆樂(lè )。
前面三段引文,明白地告訴我們。漢代樂(lè )府只有采自秦地民間的秦謳、秦風(fēng)、秦歌。其詳細情況,《漢書(shū)》、《樂(lè )府詩(shī)集》都有說(shuō)明。如《漢書(shū)·藝文志》中關(guān)于采自秦地民間的詩(shī)就有:《左馮翊·秦歌詩(shī)》3篇;《京兆尹·秦歌集》5篇;《周謠歌詩(shī)》75篇;《隴西歌詩(shī)》若干篇。共80余篇,占全部160篇的二分之一強。顯示出帝王都所在地的得天獨厚。(按:左馮翊即今天大荔一帶,京昭,西安附近;周當為豐京鎬京與雍都一帶,即今之鳳翔、岐山、扶風(fēng)、戶(hù)縣等地)
漢樂(lè )府中有各類(lèi)藝人829人,后經(jīng)丞相孔光奏可罷者凡440人。其中秦地藝人33人,有“秦倡員二十九人”(《漢書(shū)·禮樂(lè )志》)。“秦倡一人”(《漢書(shū)·禮樂(lè )志》),占應罷的十三分之一。若按這一數字推算,秦地藝人應該占一半以上。他們熟悉秦地的音樂(lè )舞蹈及器樂(lè ),也是可想而知的。
漢樂(lè )府中的音樂(lè )舞蹈與詩(shī)歌所用的聲調有哪些?“秦聲”又在其中占怎樣的地位與分量?樂(lè )府研究專(zhuān)家、山東大學(xué)教授蕭滌非,在他早年的學(xué)位論文《漢魏六朝樂(lè )府文學(xué)史》(1984年3月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新一版)的《第二篇 兩漢樂(lè )府》第一章,有精當的考察與論述。下面權引九段,以省我再作考證,他說(shuō):
當時(shí)樂(lè )府必有一種秦聲歌曲。(第二十九頁(yè))又說(shuō):
頗疑清、平、瑟三調即出于秦聲,或與秦聲有關(guān)。(同上)
蕭先生還從《樂(lè )府詩(shī)集》所錄《相和歌辭》諸曲中考得它們所用的樂(lè )器如下:
一、相和曲。其器有笙、笛、鼓、瑟、琵琶七種;
二、平調曲。其器有笙、笛、筑、琴、箏、琵琶七種;
三、清調曲。其器有笙、笛、(竹廠(chǎng)虎 上中下結構)、節、琴、瑟、箏、琵琶八種;
四、瑟調曲。其器有笙、笛、弄、節、琴、瑟、箏、琵琶七種;
五、楚調曲。其器有笙、笛、弄、節、琴、箏、琵琶七種。(第一章《論漢樂(lè )府之聲調》,第二十九頁(yè))
這一事實(shí),告訴我們漢樂(lè )府《相和歌辭》中的五種曲調就有四種都用箏作為伴奏樂(lè )器。尤其是世傳的“清、平、瑟”三調的共同用箏,很值得我們重視。作品有清調曲的《長(cháng)安有狹邪行》,瑟調曲的《隴西行》和《孤兒行》,更是明顯的秦地歌曲,聲為秦聲,用秦箏更是理所當然的。它們也可能就是漢代的琴箏曲,是為當時(shí)的“新聲”。
這樣看來(lái),是否可以毫不夸張的說(shuō),秦箏在漢樂(lè )府中的雄據地位是可以肯定的。它是可以自己慷慨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善于抒情寫(xiě)意的藝術(shù)手法,贏(yíng)得了秦地民間的廣泛歡迎與關(guān)注;也自然被采作為樂(lè )府聲詩(shī)與音樂(lè )的主要伴奏樂(lè )器或主導樂(lè )器。這一事實(shí),已雄辯地說(shuō)明的,秦自“退彈箏”后,不僅朝廷未能不再用箏,而且在民間也仍是箏的天下。
【漢代樂(lè )府中箏的運用】相關(guān)文章:
三國時(shí)期的箏樂(lè )05-26
漢代服裝的特點(diǎn)03-27
箏的九大流派12-05
著(zhù)名箏曲的背景介紹知識03-11
手繪中線(xiàn)的運用03-18
花藝技巧與運用03-22
鋼琴踏板運用方法03-11
演講中手勢的運用03-06
插花中色彩的運用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