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元節的傳說(shuō)故事
七月十五漢族稱(chēng)中元節,漢人于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為什么要過(guò)中元節
過(guò)中元節,是對祖先的一種懷念,也是民間的一種民俗的節日。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shí)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共進(jìn)節日晚餐。
中元節的傳說(shuō)
“中元普渡”是目前民間最重要的節慶之一。民間俗稱(chēng)農歷七月為“鬼月”,相傳陰司地府于七月初一這一天“開(kāi)啟鬼門(mén)”,讓孤魂野鬼重返陽(yáng)世享受奉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guān)鬼門(mén)”。因此,農歷七月是諸事不宜、禁忌最多的月分。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的中元普度,是七月份普度祭祀的最高潮,在古代,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
《禮記。月令》載:“是女也(七月),農乃登?,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痹谑斋@的季節,天子象征性的以新?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由于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要的一環(huán),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間都還保持著(zhù)薦新的習俗,并且集中在農歷七月十五舉行。
《荊楚歲時(shí)記》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yíng)盆供諸佛!
《玄都大獻經(jīng)》載:“七月十五日,中元之節也!侨盏毓傩i,搜說(shuō)眾人,分別善惡。諸天圣眾,譜詣宮中,簡(jiǎn)定劫數人鬼簿錄,餓鬼囚徒,一時(shí)俱集,以其日作玄都大齋,敵于玉京。及采諸花果,世間所有奇異之物,玩弄服飾,幢幡寶蓋,莊嚴供養之具,清膳飲食,百味芬芳,獻諸眾圣,及與道士。
與其日月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高錄靈篇,囚徒餓鬼,當時(shí)解脫,一俱飽滿(mǎn),免于眾苦。得選人中,若非如此,難可拔脫!
中元普度是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會(huì )”兩個(gè)民俗節日的結合。
佛教的中元節是宣揚孝道為主,旨在勸善教化。而道教則是解脫超渡罪孽餓鬼!坝厶m盆”乃梵文“解救倒懸”之意!坝厶m盆經(jīng)”所載目連救母的故事,自唐代以降,衍譯成目連救母的“變文”和“寶卷”,至宋代民間盛行“目連戲”,明清兩代目連戲又融合“西游記”情節和雜技表演,內容更為豐富。
依據道教的說(shuō)法,道教的中元節是“三元”之一。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是天官賜福紫微大帝誕辰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是地官誕辰日;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誕辰日。天官、地官、水官,合稱(chēng)為“三官大帝”,民間俗稱(chēng)“三界公”。上、中、下三元節誕辰,是對天、地、水三界神明的自然崇拜。
盂蘭盆供儀規自梁武帝大同四年傳入中國后,大行其道,雖經(jīng)多次法難及歷史變遷至今不衰,正是由于其提倡之孝道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思想,儒家認為“大孝者,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有悠久文化的中華民族視敬老尊賢,上慈下孝為天經(jīng)地義的美德,這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名舜帝,是黃帝的八代孫,因生母死,父再娶,繼母后來(lái)生了兒子象,其父、繼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wǎng)魚(yú),在河濱制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攜來(lái)聚,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shí)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shí)堯帝以二女賜為妻并禪帝位。
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hù)戶(hù)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shí)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游魂野鬼,稱(chēng)“中元普渡”。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盂蘭盆節起源于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jīng)》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卻肆意胡為,毆僧罵道,閻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獄受苦。某日目蓮神游地獄,見(jiàn)母親化為餓鬼,不勝悲哀,于是送飯給母親吃,沒(méi)想到飯還沒(méi)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目蓮無(wú)計可施,請教于佛祖,佛祖說(shuō):“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wú)法化解,必須仰賴(lài)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于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庇谑悄可徱婪鹱嬷家庑惺,蓮母才能脫離鬼道,升入天堂。后來(lái)的盂蘭盆會(huì )就是因目蓮救母之事而來(lái)的。
據《盂蘭盆經(jīng)》所載,眾僧在四月十五日“結制”于廟中持誦經(jīng)咒,一共過(guò)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眾僧功德圓滿(mǎn)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福報可百倍。
佛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huì )”,以百味五果供養僧伽,以所得福報來(lái)為在生父母植福,也為去世父母超渡。而“中元普渡”則是用供品酒食祭祀不相干的孤魂野鬼,與佛教的“盂蘭盆會(huì )”是有區別的。
《帝京景物略》中載:“十五日,諸寺建盂蘭會(huì ),夜于水次放燈、日放河燈。最勝水關(guān),次泡子河也。上墳如清明時(shí),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于墓次掏促織,滿(mǎn)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
《帝京歲時(shí)紀勝》載:“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記。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贾行阂嘤谑窍涕L(cháng)柄荷葉,燃燭于內,青光熒熒,如磷火然。又以青篙縛香燼數百,燃為星星燈。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zhì)!
按道教信仰,七月十五日為職司管理陰間鬼魂的地官下降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
古代人相信,人死后會(huì )變成鬼魂,悠游于天地之間。中元普度祭拜無(wú)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ài)”的延伸。
【中元節的傳說(shuō)故事】相關(guān)文章:
中元節的歷史傳說(shuō)10-02
中元節有什么傳說(shuō)(通用7篇)09-13
徑山茶的傳說(shuō)故事07-09
除夕的故事-除夕傳說(shuō)故事及來(lái)歷06-11
除夕的來(lái)歷和傳說(shuō)-2017除夕傳說(shuō)故事介紹10-13
除夕的傳說(shuō)故事有哪些09-05
除夕夜的傳說(shuō)故事09-10
圣誕節的故事傳說(shuō)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