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建筑中木結構與混凝土結構組合運用分析論文 推薦度:
- 混凝土仿古建筑設計與施工研究論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仿古建筑的論文
摘要:通過(guò)對某仿古建筑結構設計過(guò)程進(jìn)行分析,總結仿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注意事項及解決方案。針對特別不規則的仿古建筑結構抗震專(zhuān)項審查提出的意見(jiàn),對結構采用兩種不同的計算軟件進(jìn)行對比分析,并取兩種計算結果進(jìn)行包絡(luò )設計,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對錯層框架柱應提高其抗震等級;對大懸挑結構應考慮豎向地震力對結構的影響。對缺乏相關(guān)試驗研究的、剛度突變的節點(diǎn)設計提出了相對可靠的設計方法。
1 引言
中國古建筑雖然歷經(jīng)了數千年的演變,但其獨特的結構方法和布置規模始終沒(méi)有改變,并且是世界上獨具風(fēng)格的一門(mén)建筑學(xué)科,是世界建筑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中式傳統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在材料選用、平面處理和藝術(shù)造型等方面都有許多自己的特點(diǎn),但隨著(zhù)社會(huì )的發(fā)展與進(jìn)步,傳統木結構在防火與防腐方面的缺陷也日益明顯,新技術(shù)、新材料的運用使仿古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成為可能,這也是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F代仿古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體結構,改變了傳統中國古建筑以木結構組合為主的受力系統,吸收了傳統中國古建筑風(fēng)格的精華,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礎上,將傳統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為裝飾效果,從而達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以下本文將就某工程實(shí)例對此種建筑的結構設計談幾點(diǎn)體會(huì ),能為同行在設計工作中提供一些參考。
2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diǎn)
中國古代建筑是以木構架為主的一種結構方式,平面布局內向含蓄,層次豐富,均衡對稱(chēng),空間布局靈活,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在建筑的設計和施工中很早就實(shí)行了模數制和構件的定型化,對于建筑整體到局部的形式、尺度和做法都有相當詳細的規定。中國古代建筑還獨創(chuàng )了斗拱的結構形式,并充分運用色彩的裝飾手段,使建筑物顯得莊重而華麗。
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方式有“疊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種,屋頂形式有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和復合頂。
3 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要求
現階段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代替木結構,為了達到油漆彩繪之后與木構架相同的外觀(guān)效果,與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3.1模數要求和構件定型化
各受力構件的規格需滿(mǎn)足古典建筑的模數要求,傳力體系的構成極其各構件的尺度和形體完全仿照古代木結構中柱、梁、枋、檁的相應做法。
3.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變化顯著(zhù),造型要求高,構架體系采用了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緩,形成了曲線(xiàn)優(yōu)美、出檐深遠的特征,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造型特點(diǎn)。
3.3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獨特裝飾作用的結構構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
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錯落搭建的船形木塊叫做拱。斗拱是中國傳統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結構梁和柱子之間,具有傳導屋面荷載、加大屋檐挑出長(cháng)度、縮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結構作用和裝飾作用,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對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體結構為鋼筋;昆凝土,裝飾常常成為斗拱的主要作用。
雀替:用于額枋(檐枋)與檐柱相交處,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裝飾的構件?梢钥s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具有輔助拉結和裝飾雙重功能。
4 工程實(shí)例
4.1工程概況
開(kāi)福寺位于長(cháng)沙城北,它是一座殿字宏偉、氣勢非凡的千年古寺,具有“三湘名剎”之稱(chēng)。開(kāi)福寺始建于五代時(shí)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有的寺院規模已不能滿(mǎn)足佛教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自2004年開(kāi)始修復擴建,大悲殿的建設就是其擴建工程子項之一。大悲殿為南方單層雙重檐仿古建筑,建筑面積1200m2,總高度25m,面闊七間,共37.8m,進(jìn)深六間,共30.6m。屋頂形式為歇山頂,黃色琉璃瓦鋪蓋,飛檐翹角,氣魄雄偉,檐下為七踩斗拱。室內采用“露明造”,使空間更高大、更寬敞。該建筑采用了鋼筋;昆凝土仿木結構。
4.2大悲殿的結構體系
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結構,用SATWE程序進(jìn)行整體計算,主受力框架用PK程序復核計算配筋。結構方式按照古建筑中的“疊梁式”,構架體系采用了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其傳力途徑也明顯不同于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筑,屋面荷載通過(guò)T形屋面板傳給屋面檁條梁,再由梁架逐層往下傳遞,最終通過(guò)最底層的梁傳給框架柱。主受力框架立面詳見(jiàn)圖1。由于大殿建成后需供奉大尊佛像,故殿內抽掉了兩根里金柱,使相臨柱子間跨度分別達到了19.8m和18.6m。建筑平面圖詳見(jiàn)圖2。這么大的跨度在傳統古建筑中是罕見(jiàn)的,而為了保持室內“露明造”的完整性,在15.5m標高處設3根斷面為400x1200的交叉轉換梁(位于4軸、5軸、C軸上),共同支撐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體系。
4.3屋面板的設計
木結構的屋面木基層是由望板和椽組成的,這就使得仿古建筑的屋面板截面形式為T(mén)形,單向受力,板肋之間的距離很近、肋高較小見(jiàn)圖3,加上屋面陡峻圖4(大悲殿屋脊處為九五舉)、造型復雜,屋面一次性全現澆施工難度很大,支模困難,混凝土澆注質(zhì)量和外觀(guān)效果均難保證。故將屋面板設計成疊合板,先預制單塊的預應力混凝土T形板(或幾塊T形板組合)作為底模,再在底模上綁扎鋼筋網(wǎng),用細石混凝土澆注疊合層,完成后二者形成整體共同受力。設計時(shí)按疊合前和疊合后分階段對T形板進(jìn)行強度計算、抗裂驗算、撓度驗算。分別滿(mǎn)足施工階段和使用階段的受力要求。
4.4斗拱和雀替的設計
在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是作為受力構件還是純裝飾構件?采用木結構還是鋼筋;昆凝土結構?這就值得探討了,筆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時(shí)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鋼筋;昆凝土預制構件,各級斗與拱之間通過(guò)預埋件焊接連接(尺度較大時(shí))或座漿連接(尺度較小時(shí)),斗拱在結構中為受力構件。這種做法的主要缺點(diǎn)是做工較粗糙、不美觀(guān),而且前者由于構件數量太多防腐和維修費用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故本工程的斗拱采用木結構,且僅作為裝飾構件,不考慮其受力。屋檐荷載通過(guò)斗拱上方的現澆;昆凝土桃尖梁以及斗拱中間的現澆混凝土剪力墻傳給剪力墻下方的額枋,斗和拱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裝就位。
雀替僅作為裝飾部分,不考慮其受力,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現場(chǎng)制作。主體結構施工時(shí)在相應位置留設預埋件,預制的雀替通過(guò)預埋件與主體結構的額枋(檐枋)和檐柱焊接連接。
木斗拱與混凝土的預制雀替都是作為裝飾構件,與主體結構不是一起現澆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與受力構件連接后,再經(jīng)過(guò)油漆彩繪處理,整個(gè)建筑物渾然一體,完全達到了傳統木結構的藝術(shù)效果。建成后的大悲殿入口屋檐照片圖4。
5 結束語(yǔ)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仿木仿古建筑,因組合形式變化大,構件形狀復雜,其空間梁板的形狀定型和模板、鋼筋施工是最大的難題,給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帶來(lái)了許多挑戰,本文探討了一些新的思路,力求用現代的構造和裝飾處理,還原其傳統古代建筑的風(fēng)格。大悲殿于2004年4月完成設計,同年5月開(kāi)工,2005年年底建筑竣工
【仿古建筑的論文】相關(guān)文章:
混凝土仿古建筑設計與施工研究論文01-01
淺論仿古建筑屋面琉璃瓦施工工藝12-03
建筑電氣論文07-19
建筑施工的論文05-27
綠色建筑論文06-07
綠色建筑論文(經(jīng)典)07-20
建筑電氣論文【精選】07-21
綠色建筑論文02-16
建筑監理建筑節能的論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