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剪力墻結構設計要點(diǎn)
整體規定 ◆ A級高度乙類(lèi)、丙類(lèi)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時(shí),分別為150、140、120、100、60m 部分框支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shí),分別為130、120、100、80m,9度抗震時(shí)不宜采用 A級高度甲類(lèi)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6度、7度、8度抗震時(shí),將本地區設防烈度提高一級后,按乙類(lèi)、丙類(lèi)建筑采用 9度抗震時(shí),應專(zhuān)門(mén) 。ㄕf(shuō)明: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電梯機房、水箱、構架等高度) ◆ B級高度乙類(lèi)、丙類(lèi)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shí),分別為180、170、150、130m 部分框支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shí),分別為150、140、120、100m B級高度甲類(lèi)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6度、7度抗震時(shí),按本地區設防烈度提高一級后,按乙類(lèi)、丙類(lèi)建筑采用 8度抗震時(shí),應專(zhuān)門(mén)研究 ◆ 結構的最大高寬比: A級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時(shí),分別為6、6、6、5、4 B級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shí),分別為8、7、7、6 ◆ 質(zhì)量與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chēng)、不均勻的結構,應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 其他情況,應計算單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轉影響 ◆ 考慮非承重墻的剛度影響,結構自振周期折減系數取值0.9~1.0 ◆ 平面規則檢查,需滿(mǎn)足: 扭轉: A級高度—— B級高度、混合結構高層、復雜高層—— 樓板: 有效樓板寬 ≥ 該層樓板典型寬度的50% 開(kāi)洞面積 ≤ 該層樓面面積的30% 無(wú)較大的樓層錯層 凹凸: 平面凹進(jìn)的一側尺寸 ≤ 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 ◆ 豎向規則檢查,需滿(mǎn)足: 側向剛度: 除頂層外,局部收進(jìn)的水平向尺寸 ≤ 相鄰下一層的25% 樓層承載力:A級高度——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 (宜)≥ 相鄰上一層的80% 薄弱層抗側力結構的受剪承載力(應)≥ 相鄰上一層的65% B級高度——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應)≥ 相鄰上一層的75% 。ㄕf(shuō)明:樓層層間抗側力結構受剪承載力指在所考慮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該層全部柱及剪力墻的受剪承載力之和) 豎向連續:豎向抗側力構件(柱、抗震墻、抗震支撐)的內力不得由水平轉換構件(梁等)向下傳遞 ◆ 水平位移驗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 ≤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層層間彈塑性位移角 ≤ 1/120 ◆ 舒適度要求: 高度超過(guò)150m的高層建筑,按10年一遇的風(fēng)荷載取值計算的順風(fēng)向與橫風(fēng)向結構頂點(diǎn)的最大加速度限值為:住宅、公寓 0.15 m/s2,辦公、旅館 0.25 m/s2◆ 伸縮縫 1. 最大間距:現澆 45m,裝配 65m 2. 可適當放寬最大間距的條件: 、 頂層、底層、山墻和縱墻端開(kāi)間等溫度變化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 頂層加強保溫隔熱措施,外墻設置外保溫層 、 每隔30~40m留出后澆帶,帶寬800~1000mm,鋼筋采用搭接接頭,后澆帶砼兩個(gè)月之后澆灌 、 頂部樓層改用剛度較小的結構形式,或頂部設局部溫度縫,將結構劃分為長(cháng)度較短的區段 、 采用收縮較小的水泥,減少水泥用量,砼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 、 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預應力混凝土 ◆ 防震縫 1. 最小寬度:按框架結構的50%取用,但不宜小于70mm. 框架結構防震縫最小寬度規定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過(guò)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應每增加高度5m、4m、3m、2m,縫寬加寬20mm 2. 縫兩側結構體系不同時(shí),按不利情況確定 縫兩側房屋高度不同時(shí),按較低房屋高度確定 3. 縫沿房屋全高設置,地下室和基礎可不設,但在與上部防震縫對應處應加強構造和連接 4. 相鄰結構基礎存在較大沉降差時(shí),宜加寬防震縫 墻體布置 ◆ 宜雙向布置,尤其是抗震時(shí)應避免單向布置 ◆ 門(mén)窗洞口宜上下對齊,成列布置。一、二、***抗震時(shí),底部加強部位不宜采用錯洞墻,且所有部位不宜采用疊合錯洞墻 ◆ 墻肢長(cháng)度不宜超過(guò)8m,且墻段總高與墻肢高度之比應大于2.當墻肢較長(cháng)時(shí)宜開(kāi)設洞口,各墻段間設置弱連梁 ◆ 應避免樓面梁垂直支承在無(wú)翼墻的剪力墻的端部(《審查要點(diǎn)》3.6.3 / 6) ◆ 當墻肢與其平面外方向的樓面梁連接時(shí),應至少采取以下一種措施: ◆ 一般剪力墻的底部加強部位高度的取值: 。ㄕf(shuō)明:當有地下室時(shí),墻肢總高度應從地上一層(首層)算起,但底部加強部位應額外加上地下室的高度) 截面設計 ◆ 構件截面長(cháng)邊與短邊之比大于4時(shí),宜按墻的要求進(jìn)行設計(《砼規》10.5.1) ◆ 矩形截面獨立墻肢的長(cháng)度與厚度之比不宜小于5 當其比值小于5時(shí)——其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限值,當一、二級抗震時(shí),應較正常墻肢的相應值減0.1,***抗震時(shí)為0.6 當其比值不大于3時(shí)——宜按框架柱進(jìn)行設計,但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變,且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 雙肢剪力墻的抗震設計中,墻肢不宜出現小偏拉,當任一墻肢出現大偏拉時(shí),兩墻肢均應將彎矩設計值和剪力設計值乘以1.25的增大系數 。ㄕf(shuō)明:剪力墻墻肢不同受力狀態(tài)的延性?xún)?yōu)劣—— 小偏拉
【剪力墻結構設計要點(diǎn)】相關(guān)文章:
土木工程畢業(yè)論文-剪力墻結構設計要點(diǎn)03-05
淺談剪力墻結構設計03-26
有關(guān)房屋剪力墻結構設計問(wèn)題的思考03-18
小議短肢剪力墻結構的設計與計算方法03-04
飯店結構設計開(kāi)題報告12-05
鋼結構設計用鋼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