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的清明節飲食習俗
清明節正是祭祖掃墓的日子。除此之外,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也是一個(gè)重要的養生節氣。下面小編分享了廣東人的清明節飲食習俗,歡迎查閱。
烤乳豬
在廣東地區,烤乳豬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廣東人也給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頭的名字—“鴻運當頭”、“紅皮赤壯”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豬,希望保佑子孫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宏圖大展。
南北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對烤乳豬更有詳細記載:“色同琥珀,又類(lèi)真金,入口則消,壯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根據記載,“取正在吃乳的小豬,擊殺后洗刷干凈,除去五臟,用茅草塞滿(mǎn)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過(guò),架到火上,緩火遙炙急轉勿停,以酒涂乳豬之表皮,表皮易于發(fā)色。”最后乳豬表面變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甘蔗
廣州人稱(chēng)掃墓為“拜山”或“行清”。拜山后分食甘蔗,并將吃過(guò)的蔗渣丟于墳前,還要將包子掰碎撒于墳前。甘蔗寓意節節高。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huì )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méi)吃完就扔掉。據說(shuō)這樣子以后做事情才會(huì )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蕎菜
蕎菜是廣東人清明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時(shí)令蔬菜,因與“轎”同音,寓意先人坐轎歸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
廣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豬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huì )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shí)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zhù)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gè)“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wù)才算完成。
艾糍
清明節吃艾糍是廣東的傳統風(fēng)俗。清明節的艾糍被稱(chēng)為“清明粄”,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葉,剁爛成漿后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給大家吃。由于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說(shuō)。
做艾糍,一般要先將搗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團,然后把面團捏成一小團,搓圓捏扁,把搗碎的'花生、芝麻等餡料包進(jìn)面團里,再封口捏成扁圓形等形狀,墊在芭蕉葉上放入鍋中,隔水蒸約20分鐘,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爐了。
雞屎藤餅
雞屎藤餅不僅味道清香可口,而且還是五邑地區清明節必備的過(guò)節小吃。
據了解,五邑地區居民做雞屎藤餅,是先把雞屎藤葉用水洗干凈,用石磨把葉片磨成細碎狀,曬干再與泡好的糯米同磨成濕粉,然后把粉、紅糖(或冰糖)、水等調成面團,煮熟加入糯米干粉,再用傳統餅格壓制成魚(yú)、福字等寓意吉祥美滿(mǎn)的不同形狀的餅。制成后,再用蒸籠猛火蒸10分鐘后即可出爐。
樸籽粿
樸籽粿是潮人清明掃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據傳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區,殺戮掠奪,民不聊生,百姓被迫無(wú)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饑不擇食,只好采摘樸籽葉、果籽充饑,后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的風(fēng)俗,沿襲至今。
制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shù)葉和果實(shí)(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后發(fā)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gè)個(gè)咧開(kāi)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jué)。
【廣東人的清明節飲食習俗】相關(guān)文章:
德國留學(xué)的飲食習俗12-06
清明節是哪一天以及清明各地飲食習俗盤(pán)點(diǎn)12-21
廣東人講粵語(yǔ)的禁忌11-15
關(guān)于清明節習俗手抄報:海南省清明節習俗08-07
清明節的習俗手抄報08-04
清明節節習俗的手抄報12-02
清明節習俗的手抄報09-15
清明節蕩秋千的習俗11-01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之清明節的習俗08-04
清明節習俗手抄報11-20